据《人民日报》报道,不少老年人表示,希望能在家门口接受优质老年教育,期待课程内容更加丰富,授课形式更加灵活等。2022年,我国60岁以上总人口为2.67亿,已正式步入老龄化社会。银发浪潮催生适老化产业,老人的精神文化需求正与日俱增。
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问题,我国老年教育发展面临重大转型。2021年1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关于加强新时代老龄工作的意见》,首次在中央文件中明确将老年教育纳入终身教育体系。实现老年教育的创新发展,既满足人民群众的切身诉求,又符合构建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教育体系的内在要求。创新发展优质老年教育,遵循教育规律建设老年大学,要在关键处谋求进步。
为幸福生活加码,办好家门口的老年教育。随着信息技术发展,老年人的精神文化和学习需求不断增长,推进“老有所教、老有所学、老有所为、老有所乐”的老年教育势在必行。在此背景下,发展社区老年大学显得尤为重要。老年大学热度持续攀升,需要尽快解决“入学难”“座位难”问题,扩大教育资源覆盖范围。部分老人由于身体原因无法进入老年大学学习,其学习需求同样值得关注。相比传统的老年大学,社区老年大学具有时间设置自由、教室距离近等优势,更容易受到欢迎和认可。
为丰富老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提升老年人的生活品质,让更多的老年人成为老年大学的受益者,社区应加强与当地老年大学的合作交流,丰富老年人的业余生活。通过资源整合、阵地融合、优势互补,社区老年大学将不断拓展,进而开辟出老年教育的“第二课堂”“第三课堂”,让老年人生活过得丰富多彩,带头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引领新风尚。
平衡各地办学水平,规范老年大学建设标准。我国老龄化政策的价值取向已经实现从“消极老龄化”向“积极老龄化”的转变,但在老年教育发展过程中仍存在一些问题。若想建设高水平、高质量的国家老年大学,需要着力解决各地老年大学办学水平差异较大、建设标准不统一等问题。规范老年大学建设标准,既应考虑到老年人的教育需求,遵循教育规律,又要贯彻老年大学的办学使命,在课程设置、教学质量、师资队伍、办学投入等方面持续发力。值得注意的是,老年大学建设标准的各项具体指标,应基于充分的实地调研和专家意见访谈,关注不同地区老年教育发展的差异性,进而实现高质量协同发展。
制定新时代老年大学建设标准应遵循理论与实践双重逻辑,具体指标由基础建设标准、适老化建设标准和开放大学建设标准构成,以最大程度地保障老年大学的办学质量。其中,基础建设标准考察老年大学的办学宗旨、组织体系、基础设施、发展保障与质量保障;适老化建设标准考察教学资源、师资建设、教学模式与实践创新;开放大学建设标准主要考察数字化开放教育平台、线上线下交互的开放式学习支持服务。我国老年教育已进入“转型提质”阶段,规范老年大学建设标准已然成为新时代老年教育持续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当前关于新时代老年大学建设标准的政策、实践以及理论研究仍然相对薄弱,需要引起国家及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
线上线下齐助力,盘活各类教育课程资源。新时代老年大学应体现信息化、适老化特点,结合现代信息技术,提升老年大学的智能化办学水平,为不同教育需求的老年人精准推送学习资源,帮助老年人跨越数字鸿沟,拥抱数字时代。数智化时代的老年大学应在传统教学基础上,开发老年教育数字资源库,开展线上线下一体化教学,盘活各类教育课程资源,逐步扩大老年教育覆盖面,进而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共享,从根本上解决老年教育的各类供需矛盾。
整合利用优质教育资源,实现规范化线上教学。通过开发老年教育智慧学习课程、搭建智慧学习场景、运用智能科学技术,打造内容更加丰富多样、形式更加生动灵活的老年大学。老年大学应开办智能手机培训班,满足老年人就近、就地学习的基本需求。同时,依托各类网络资源,搭建覆盖县区、镇街、村居或社区的远程教育网络体系,盘活各类线上教育课程,扩大老年大学学员的选择范围,增强其学习自主性与能动性。开发课程时间短、学习效率高的微课程、微课堂,进一步创新老年教育的线上网络教育学习模式,不断提高老年人的晚年生活质量和幸福生活指数。
共建共享推动老年教育发展,打造线下精品课程。老年大学应结合自身特点,因地制宜、多措并举,开展特色化教学活动,积极打造线下精品教学课程,推动线下教学的高效化、高质化发展。老年大学精品课程应是有特色、有水平、有创新、有影响的示范性课程。建设线下精品课程有助于老年大学积累特色教学、品牌教学以及规范教学经验,有助于提升老年教育的整体教学水平和教育质量,推进教学改革进程和教学创新,是建设高质量老年大学的必经之路。(作者:史秋衡 厦门大学高等教育质量与评估研究所所长、教授)
(消息来源:中国教育报、央视网、江苏省老龄产业协会)